便血是指血液从肛门排出,粪便颜色呈鲜红、暗红或柏油样。
关于便血的症状、最佳治疗方法及常用药物的介绍:
# 便血的症状
- 颜色和性状:
- 鲜血便:多为急性出血,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时间就经肛门随粪便排出,或便后直接流出。常见于痔疮、肛裂、直肠息肉等疾病,表现为排便时滴血或喷射状出血,血与粪便不混合。
- 脓血便:即排出的粪便中既有脓液,也有血液,血液外观较稀薄,有时含有大量黏液。往往见于直肠或结肠内的肿瘤及炎症,如直肠癌、溃疡性结肠炎等。
- 黑便:又称柏油便,通常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。血液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较长,经过多种化学反应后,血红蛋白中的铁与肠道内的硫化物结合形成硫化铁,使粪便变黑且发亮,像柏油一样。常见于胃溃疡、十二指肠溃疡等。
- 伴随症状:
- 腹痛:若便血伴有腹痛,可能提示肠道存在炎症、溃疡、梗阻或肿瘤等病变。如溃疡性结肠炎常伴有左下腹痛,疼痛性质多为隐痛、胀痛或绞痛;肠梗阻时腹痛多为阵发性绞痛,同时可能伴有腹胀、呕吐等症状。
- 里急后重:即排便不尽感,频繁有便意,但每次排便量甚少,且便后仍有未排尽的感觉。多见于痢疾、直肠炎、直肠癌等疾病。
# 便血的最佳治疗
- 一般治疗:
- 饮食调整: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,多吃蔬菜、水果、全谷物等,保持大便通畅,避免便秘和腹泻。同时,应避免食用辛辣、油腻、刺激性食物,戒烟戒酒。
- 生活方式改变: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,定时排便,避免久坐久蹲,适当进行体育锻炼,增强体质。对于因便秘引起的便血,可通过腹部按摩、温水坐浴等方法缓解症状。
- 病因治疗:
- 痔疮:无症状的痔疮一般无需治疗,有症状的痔疮以减轻或消除症状为主。可采用保守治疗,如坐浴、涂抹药膏(如马应龙痔疮膏)、直肠给药(如肛泰栓)等;病情严重者可考虑手术治疗,如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、橡皮圈套扎术等。
- 肛裂:急性或初发的肛裂可用坐浴和润便的方法治疗,如用1:5000高锰酸钾温水坐浴,同时涂抹硝酸甘油软膏等。慢性肛裂可考虑手术治疗,如肛裂切除术、肛管内括约肌切断术等。
- 肠道炎症性疾病:如溃疡性结肠炎,常用药物有氨基水杨酸制剂(如美沙拉嗪)、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)、免疫抑制剂(如硫唑嘌呤)等,严重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。对于感染性肠炎,需应尽早进行手术切除,并可采用内镜下止血、介入栓塞治疗或手术止血等方法。少量出血可使用云南白药等药物止血。
- 输血治疗:严重失血导致贫血或休克的患者,应及时输血补充血容量,纠正休克。
# 便血常用药物
- 局部用药:
- 栓剂:如太宁栓、肛泰栓等,具有消肿止痛、止血、收敛等作用,可直接作用于直肠黏膜,缓解便血、疼痛等症状。适用于内痔、混合痔、肛裂等引起的便血。
- 膏剂:如马应龙麝香痔疮膏、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等,能清热燥湿、活血消肿、去腐生肌,可涂抹于肛门周围或直肠内,减轻局部炎症和出血。常用于痔疮、肛裂等肛周疾病的治疗。
- 口服药物:
- 改善微循环药物:如地奥司明片、迈之灵片等,可促进静脉回流,减轻痔静脉淤血、扩张,从而缓解痔疮引起的便血、疼痛、肿胀等症状。适用于各期内痔、混合痔等。
- 止血药物:如云南白药胶囊,具有化瘀止血、活血止痛、解毒消肿的功效,可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便血,尤其是肠道黏膜损伤、内痔出血等。
- 抗炎药物:对于肠道炎症性疾病引起的便血,如溃疡性结肠炎,可口服美沙拉嗪肠溶片、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制剂,抑制肠道炎症反应,缓解便血及腹痛、腹泻等症状。如果是细菌感染引起的肠炎,可如诺氟沙星、左氧氟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。
便血的原因较为复杂,治疗方法和用药应一旦出现便血症状,应及时就医,进行详细的检查,如肛门指诊、结肠镜检查等,以明确病因,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。
免责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转载于网络或用户自行上传发布,其中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与本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,不负任何法律责任,请读者仅作参考,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。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,发送到本站邮箱,我们将及时更正、删除,谢谢。